邱以亮:立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构建多维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近期获悉,山东省要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本网特向知名职教专家邱以亮教授约稿,请他谈一谈看法。他认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是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不同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本文立足创新职教发展高地,根据省内外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的具体实践,对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的四大主体:政府、行业、学生、职业类院校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各主体要素在调整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以此构建了多维主体协调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模型。专业办学中的资源配置、产教融合和信息传递及专业预警机制的构建,可有效保障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以下发布全文,为飨各位读者朋友,以后将陆续发布约稿。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模型,多维主体,资源配置,信息传递及专业预警
作者简介 邱以亮(1962~),男,高级讲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直接关联着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能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多维知识能力模式要求和学生多样性个性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根本[1],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落实国家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布局要求;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重要课题。 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指职业类院校专业动态调整实践过程中,与政府、行业、学生及职业类院校自身等内外部需求主体之间建立的多维度动态适应关系[2],以及由此而促进职业类院校自主、持续、稳定、发展的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打造特色,增加专业吸引力,提高办学效益的工作方式。 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宏观层面上,关乎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微观层面上,涉及到各职业类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具体发展实践。因此,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具有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发展的迫切性和时效性。 一、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的时代要求 (一)宏观政策先行,层层递进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调整 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深化我国职业类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要素之一,是国家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中均提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问题。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 [4]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到“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5]。 从以上政策导向可以看出,第一,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创新发展高度。第二,为适应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什么?如何构建?”等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基于政策导向具有时代性和重要性。(二)微观问题导向,产业、学生及学校发展促使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 1.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布局要求,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发展的要求,带动“十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引发职业岗位变迁及职业能力的动态调整。这将引起对职业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构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可以根据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来及时增减现行专业,或者调整专业方向,以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动态适应能力,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更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对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更是职业教育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在家庭教育、经济背景、专业兴趣、学习行为和从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而很多职业类院校设置专业相同,一窝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严重,难以适应学生个体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的多样性需求。而职业院校却成了标准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加工厂”[6],人才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造成专业吸引力不足,生源不够,办学效益明显较低。因此,急需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服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接职业类院校的双一流和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需求,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双高计划”实施意见要求,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时,要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而本科层次的职业类大学的出现,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尤其需要专业的设置、调整、布局。因此,为提高职业教育战略发展适应性,职业类院校应该高度重视专业规划,主动引领和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专业调整的要求,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以合理的专业结构,以培养高素质、高适应能力的多元化技术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专业办学效益。 (三)本质依据遵循,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 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本质,最终落实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满足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变革对人才的需求。职业类院校专业的设置是围绕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教学互动,是知识、能力和素养对人才的内化和传播。因此,职业类院校专业培养能力以及专业设置的优势和特色,应该立足学校资源,融入区域经济,狠抓专业内涵,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在专业设置和局部改进以及整体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引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 二、构成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多维要素分析 依据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内涵和本质,构成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主体要素为职业类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产业和学生(社会公众)。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应该以职业类院校自身发展为调整主体,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产业结构改革需要为内、外部需求主体,以政府政策支持引领为宏观调控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协调信息共享、资源配置、适应性诊断和改进,做到适应与引领相统一,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统一,专业方向调整与整体优化相统一,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提质增效的良性发展,切忌行政部门过多地干预。 (一)职业类院校通过自身发展的内驱动力,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自主调整主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性。职业类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专业办学的主体,根据内、外部环境资源需求产生自身发展的内驱动力进行自主调整专业,已经迫在眉睫。 不同的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规划,依据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产业行业变革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和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调整专业,在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中,可以有名称相同的专业,但技能方向和培养规格可以有所不同,以真正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行业、学生要求和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 从职业教育专业本身发展角度来看,持续对专业内涵创新提升是专业发展目标,可通过动态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具体措施,甚至打破专业设置界限,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实现跨专业协同发展,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创新性,缩短人才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期,增加专业吸引力,形成专业动态调整的内驱动力。 (二)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形成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内部需求主体 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教育工作目标中明确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教育工作的目标,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水平、兴趣和特长存在个体差异性,包括社会公众对准职业院校学生未来职业规划需求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院校专业的选择。哪些人能接受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终都要职业类院校学生进入产业行业各类职业岗位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来决定的。职业院校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倒逼职业类院校持续改进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因此,职业教育学生的个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内部需求主体。 (三)产业结构布局融合需要,是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外部需求主体 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是“十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是国家新兴产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但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存在地域差异性。区域经济有些以信息化产业为主,有些以制造工业为主,有些以金融、电商产业为主。行业产业结构的不同对该地区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必然会影响到当地职业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 产业布局结构融合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不同专业培育人才具备特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直接动力。因此,将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融合,使产业结构布局需求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外部需求主体,是职业教育专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四)政府政策支持引领,是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宏观调控主体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对于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家政府层面上看,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颁布、专项经费投入、专业目录规范、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等措施,柔性引导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可通过顶层设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指导当地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布局,对做大做强的专业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对产业适应性差、吸引力弱和办学效益低的专业决定是设置预警或进行扶持。让当地经济尤其是支柱型的产业经济离不开职业类院校,而职业类院校也找不到离开的理由,因为一旦离开他的办学和专业优势将成为一纸空谈。 三、创新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策略 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的现状来看,还不能满足实施创新职业教育发展高地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为专业动态调整自主主体的作用,构建多维要素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动态配置办学资源,持续进行专业适应性诊断与改进,让各要素协调统一,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工作中,最终形成多维参与、多层次协作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一)构建多维主体协调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模型 职业类院校的专业是由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产业结构布局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等多维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复杂系统,其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是通过职业类院校、学生、产业、政府的多元机制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实现的。 职业类院校是专业动态调整的自主需要主体,其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专业调整的逻辑起点。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能满足产业结构布局对人才的需要,而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及产业的需求,降低专业内涵发展标准。职业类院校专业动态调整需要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系、专业部、专业组)的办学积极性,采取措施激励二级学院(系、专业部、专业组)管理者、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更新,使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主力军。除却专业知识、能力目标符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外,各产业经济体更强调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对该产业的热爱及忠诚度。因此,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和产业结构布局融合发展对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产业结构布局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规格引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其用人数量和不同层次人才规格需求,影响专业设置规模及招生数量。但在目前,整个职业类院校的经费资源、招生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分配,专业动态调整依据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抵触。因此鼓励产业经济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方式配置专业办学资源,可以增加职业教育动态调整专业的积极性。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招考的阶段特征,决定了进入职业类院校的部分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高考成绩200分左右,不能客观判断自己的特长,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所以不能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因此,赋予和保障职业院校学生进校后,再次选择专业的权力,可以倒逼职业类院校内部专业之间被动进行竞争性调整。 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多维元素的非线性协同作用的结果,按照一两年内产业发展和学生需求来判断其成功与否有失水准。如果职业教育一味满足产业和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也会造成职业教育方向的迷失。另外,对于特殊类型或者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专业,比如涉农专业,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进行保护,而不是一味依靠产业需求导向。因此,政府对专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主要是从设置专业标准、制定政策法规、分层分类管理等更高层次上引导不同要素之间协调统一,以更有效的保障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确保职业教育的方向性和职业性。 (二)动态配置专业办学资源,促进职业类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顺利形成 职业教育的专业办学资源,主要包括办学经费、学生生源和产业需求等。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各级政府按照政策要求提供专业财政性办学经费;学生学费是专业非财政性办学经费来源;产业经济发展为职业类院校专业提供学生就业职业岗位需求资源;而职业类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又是政府、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动态配置职业教育专业办学资源,也是职业类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多维要素之间协调统一的要求。 职业类院校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关系专业获得政府生均拨款经费及学费收入情况,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专业年度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制度和院系(专业部、专业组)之间招生人数动态调整制度,推动专业设置、教师竞争及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常态性的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及时跟进评估结果、监督调控专业设置和发展。 (三)产教深度融合,鼓励产业经济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职业类院校应该立足此激励政策,吸引产业经济投资专业或者股份制设置专业等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升产业经济参与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权,提倡、允许、鼓励产业经济根据产业融合的现状与产业人才实际需求,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从职业教育本身来说,应该转变传统的专业办学载体的建设观念,密切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立足现有专业以及专门化方向、师资队伍水平及专业办学资源等,对产业集群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进行前瞻性分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和结构与产业集群协调,动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集群,与当前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要求相统一,居高临下指导专业办学。 (四)建立健全信息传递及专业预警机制,保障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实施 对于职业类院校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信息传递渠道,难以较全面的了解专业课程内容、师资水平和就业状况等信息,造成专业选择的盲目性[7];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调整决策时,由于缺乏第三方客观数据,通过市场调研也是无法获得较全面和真实的产业需求信息,导致增减专业出现不准确性。产业经济与职业类院校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共享,造成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不匹配(学历教育具有天生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较难实现。因此,建立面向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多维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平台,保障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效实施的基本要求。 职业类院校要基于现有专业资源,准确分析自身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预警机制。同时,借助信息传递平台,全面收集、存储与处理专业发展多维主体的前沿信息,结合专业发展的趋势,执行专业动态调整决策。建立健全专业预警机制,促使职业类院校根据多维主体因素发展趋势,规避风险,捕捉专业发展机遇,动态调整专业。 总之,立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多维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需要协调职业类院校、学生、产业、政府等多维主体之间关系,建立信息传递及专业预警机制,以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布局的需要,保障高水平专业集群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晓慧,管理到治理视域下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6(872):38-40 [2]邓志良,职业教育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4(21):161-165 [3]2019.0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4]2019.0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5]2019.09,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发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王晓玲,博士论文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2019.04.p3. [7]王惠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9,5(933):86-92.
上一篇:王福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演变及价值审视
下一篇:于家臻等:创新大赛体制机制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是助力山东“两区建设”的重要保障